星空文章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山河宁夏 | 春何迟迟归

2025-04-24 11:32:00

【开栏语】

宁夏,高山与戈壁相伴,沙漠和草原共存。贺兰山如万马奔腾,六盘山是突起于黄土地上的“绿色明珠”。我们生长于斯,受它的庇护和滋养。它既是“青铜峡里韦州路”的塞外,也是“灵州城下千株柳”的江南。

这片土地,有太多被我们忽视的细节:风掠过贺兰山顶峰的褶皱,带来了遥远的西伯利亚的气息;脱口而出的一句方言,隐藏着历史风云;水洞沟的藏兵洞里,立体军事防御体系封存着古战场的烽烟……

这是一封写给宁夏的“情书”。我们尝试用视觉化语言、诗意化叙事,带领读者领略6万多平方公里的宁夏之美,用那些被日常视角忽视的文明切片,解构宁夏的时空密码。

这是一次全新的旅程。通过深度挖掘宁夏独特的自然景观、民俗风情和地域文化,展现宁夏山川地理、人文历史,重新发现宁夏。

这是一次文明意义上的凝视。在历史与现代的相逢中,展现宁夏的独特韵味与魅力。

这,就是《山河宁夏》。

看见春天的人

北方的春天来得总是要晚一些。

中卫南长滩百年梨树花开如玉、六盘山区杏花成海,但这姹紫嫣红里仍然藏着早晚的寒凉。

在这片6万多平方公里、深居中国内陆且四季分明的土地上,春天,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立春节气的到来?还是人们把羽绒服收进衣柜的那天?或是偶然误入一片绚烂桃林的时候?从北到南,春风最早拂过哪一寸冻土?第一朵春花会在什么地方悄然绽放?

人们习惯于从大自然的万物生长变化中,来感受四季轮换、时序更替。但在气象学领域,四季有着严明的定义。

4月3日,沈如艳决定出门“把自己晒一晒”。任职于一家银行的她从管理岗位卸任后,大部分时间一人一猫宅在家里。窗外的桃花从萌发到绽放,宅了一冬的身体似乎也被唤醒。下午3时许,沈如艳和闺蜜来到银川市海宝公园。眼前新绿初生、桃杏娇艳,红嘴鸥在湖面上起起落落。沈如艳举起手机把它们一一收进相册,身旁的闺蜜发出一声感叹:这就是春天啊!

春的气息充盈在大街小巷。

同一天,在位于银川市金凤区新昌西路的宁夏气候中心办公室里,首席专家王素艳如往常一样,打开宁夏气候监测评价系统,来自全区各地的观测数据如溪水一般在屏幕上流淌,她一个个查看、比对。

这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日子。但是5天之后王素艳知道,这一天,银川迎来了2025年春季的第一天。

“在气象学上,当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稳定超过10摄氏度时,这5天中的第一天,便是春季入季日。”4月8日,王素艳将全区汇总上来的气象监测数据仔细比对后,发现在4月3日这一天,银川市、吴忠市、中宁县、同心县、石嘴山市惠农区同步进入2025年春季。

宁夏远离海洋,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在我国气候区划中跨越了三个气候区:最南端的六盘山区属半湿润区,卫宁平原以北属干旱区,其他地区为半干旱区。这里区域虽然不大,但地形复杂,山地迭起,盆地错落。全境海拔在1000米以上,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下降。

“中国整体上气温从南到北呈降低态势,宁夏刚好相反,从南到北气温逐步升高。”王素艳介绍,根据多年平均值,引黄灌区通常4月上旬入春,比如银川、吴忠、中宁、永宁入春日一般出现在4月2日左右,“今年春天来晚了一天。”根据1961年以来的数据,宁夏最早进入春季的时间为3月9日。

人勤春来早。

宁夏南部山区素有“春去秋来无盛夏”之说,因此会晚20天左右进入春季,平均集中在4月下旬。其中,彭阳县由于地处固原市东南,且海拔相对较低,年平均气温比隆德县、泾源县高出2摄氏度左右。2024年彭阳年平均气温数值为9.5摄氏度,与石嘴山市石炭井区仅相差0.4摄氏度,成为当年西海固地区“最热”的地方。

持续不断的监测数据,同时也告诉了我们一个正在发生的事实: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宁夏1961年以来平均气温表现为一致升高趋势,年平均气温升温率达0.39℃/10a,即每10年上升0.39摄氏度,高于全国平均气温升温率,气候变暖趋势十分显著。“目前变湿趋势只是量的变化,还不足以改变基本气候状态。也就是说宁夏仍是温凉干旱的气候环境,在可预期的时期内也不可能变为温暖湿润气候。”王素艳表示。

当春风拂过冻土,大地寸寸融化、松软,绿意由北向南铺展。城市绿化带中、小区楼栋间,玉兰、山杏、山桃、连翘、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花渐次绽放,向人们传递着春的气息。

正如余秋雨在《一树花开》中所写:“春天,带着那一点点的新绿和温暖,悄无声息地来临。”

银川市气象局气象观测员丁莉在进行人工观测。

625平方米的风霜雨雪

4月15日13时45分,沙尘渐起。银川市气象局气象观测员丁莉带着记录本,准时来到位于金凤区黄河东路灵芝巷的银川国家基准气候站观测场,打开竖立在场中的白色百叶箱。

在观测场里,逐一抄录观测仪器上的数据——丁莉的这一工作场景,如今在全区其他台站已经见不到了。

2002年,地面八要素自动气象站在银川站建成,2003年1月1日正式运行。此后,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逐步在全区范围内铺开。至2010年,宁夏除银川国家基准气候站,其余26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全部取消人工观测,正式步入观测自动化时代。

有着31年观测工作经验的丁莉,见证了观测手段日新月异的发展,在25米×25米大的观测场上经历了无数次风霜雨雪。

丁莉至今还记得,有一次带着徒弟值夜班,实在困得受不住,便定了闹钟,打算趴在桌子上眯一会。谁知闹钟没响她先惊醒了,跳起来抓起本子就往观测场跑,直到被徒弟喊住,才发现虚惊一场。

“观测误点是很严重的责任事故。”为扛住浓浓睡意,丁莉后来值夜班时要么背英语单词,要么就看英文小说。观测经验逐年丰富,英语水平也大大提升。

风雨无阻,对于观测员而言,不是一种形容,而是字面意义的、不打折扣执行的工作铁律。

“刮风下雨的时候,大家都往屋里跑,我们却是要往屋外跑的。”4月17日,站在位于吴忠市利通区扁担沟镇的吴忠国家基本气象站,与丁莉同龄的吴忠市气象局老观测员马萍万分感慨。令她记忆犹新的,是很多年前一位怀着身孕的同事,一次值夜班不小心被锁在了门外,观测回来的她为了按时传输观测数据报文,想尽办法打碎值班室门上方玻璃,从缺口处翻进室内。

“即便发生地震,只要仪器还在运行,观测员的任务就永远不会中止。”马萍说。

1988年,银川由原国家基本气象站正式更名为国家基准气候站。“基准站是最接近自然气候环境变化的站,更代表自然的变化。保留原始人工观测,一是为了与历史数据保持延续性,二是与自动采集的资料互为备份。”宁夏气象信息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张智介绍,作为全国8个国家基准气候站之一的银川台站,目前采用人工观测与自动观测双轨并行的观测形式。

如今,观测员们只需坐在观测室的电脑前,远程监测一个个智能传感器从观测场传回的风霜雨雪的气息。“我们的角色已经转变为气象设备保障员了。”马萍笑言。

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丁莉和银川台站其他5个同事一起,成为宁夏目前仅有的、真正意义上的观测员。

银川国家基准气候站观测场。

“消失”的气象站

4月17日,在吴忠国家基本气象站负责人张斌斌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位于利通区秦桥街与黄河路交叉路口处的气象站原址。四顾茫然。

30多年前,记者曾在吴忠气象局家属院中生活过一段时日——过去因探测需要,气象单位通常将观测场、办公楼及住宅楼等集聚在一个院中,选在远离城市中心的地方。

在记者记忆中,那时的气象局大院偏僻空旷,周围农田环绕。如今再看,写字楼、居民小区等建筑高低错落,原本的农田和村居之处,坐落着网红餐饮店杜优素羊杂碎。原观测场所在地,变成了水岸澜庭小区的休闲小广场。记忆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形成了强烈碰撞——理智上虽然明白必然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情感上,却一时无法接受记忆中的痕迹消失得如此彻底。

“随着周围住宅楼越建越多,对气象探测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当东面这座十多层高的写字楼拔地而起后,观测场不得不进行了迁移。”张斌斌介绍,周围环境的变化,使得吴忠站点的地面观测数据出现异常,已不具备代表性。2022年,吴忠气象观测站向西南迁移26公里,落址扁担沟镇慈善大道南侧。

随着城市空旷之处渐渐被园区、商圈、住宅楼填满,观测站迁址渐成寻常事。

“观测场对环境条件有着较为严苛的要求。它四周必须空旷平坦,远离丛林、烟筒、高大建筑物等。观测场边缘与四周孤立障碍物的距离,至少是该障碍物高度的3倍。”张智介绍,宁夏采用仪器观测气象资料始于1951年,气象工作者们常说的“宁夏有观测记录以来……”指的就是这一年。

历经数十年发展变迁,宁夏先后建成27个国家级气象站,截至目前,已有16个观测站进行了迁移。

银川观测站自1951年建站以来,进行了5次迁移。最近的一次在2005年1月1日,因金凤区亲水大街扩路改造,观测站由当时所在的罗家庄(今新昌路与亲水大街路口东南方),向西南方向迁移900多米至现址,落户于湖畔嘉苑小区东大门以东、典农河以西。

宁夏深居中国内陆且四季分明。

3万米高空的捕捉

“妈妈快看!那是什么?!”4月19日19时,11岁的丁谦理蹦蹦跳跳地走在湖畔嘉苑小区东门口,忽然碰了碰妈妈李女士的胳膊,伸手指向空中,大大的眼睛里装满惊奇。在他手指的方向,一只巨大的白色氢气球正从银川观测站上空冉冉升起。

这是小谦理自2021年跟随父母搬到湖畔嘉苑小区以来,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景象。

“这是探空气球,在气象观测、天气预报、气候研究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天分别于北京时间早晨7时、晚上7时各放一次。”宁夏气象信息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杨有林介绍,探空气球的作用,是获取从地面到30公里高空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风向和风速等数据,为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提供重要的初始场数据。全国一共有120个施放点,平均每间隔300公里部署一个,宁夏境内只此一处。

按照世界气象组织要求,全球1000多个探空站每天同时准点施放探空气球,从不间断。这里的时间,指的是世界时——格林尼治时间的0点和12点。

随着气球越飞越高,气球下方的感应器分秒不停地捕捉着天地间阳光风雨的气息,将每一层大气中的探测数据传送至地面雷达,为准确预测天气贡献空中力量。

“对现代天气预报而言,影响其预报精准度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观测能力,二是模式的预报能力,三是对模式预报产品的订正和解释应用能力。”杨有林表示,气象观测的目的是为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提供一个更加贴近实际大气状态的准确的“初始场”,随着观测自动化、预报智能化发展,观测数据的“初始场”作用越来越重要。

前不久的大风沙尘天气给人们留下了强烈印象。强劲的风力和漫天黄沙,展示着大自然的威力。

这次天气过程,宁夏气象台提前4天发布了预报。4月11日当天,宁夏境内陆地最大风出现在石嘴山市惠农区尾闸村,达12级,风速为34.3米/秒。这一天,全区笼罩在土黄色沙尘暴之下,各地最小能见度普遍在0.3千米—1千米。

“目前3天内的晴雨预报准确度可以达到90%左右。”杨有林介绍,现代天气预报的核心技术是数值天气预报,它是一种利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模拟大气运动,从而预测未来天气变化的科学方法。全球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其作为日常天气预报的主要手段。我国也已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数值天气预报系统,涵盖全球和区域模式预报系统、集合预报系统等。

从地面观测场,到3万米高空的气球,再到大气层外的气象卫星,这颗蓝色星球气候的秘密,正在被人类一一破解、应用,“阴晴不定”正在成为“风云可测”。

策划:连小芳 杨宗惠

统筹:杨晓秋 李锦

文字、图片、视频:杨晓秋 李涛

配音:马赛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