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龙虎

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龙广镇作为兴义与安龙的咽喉要地,商贸发达,清代历经多次战乱。受红白战争影响,龙广有两个场坝赶集,分别是老场坝和小场坝。老场坝逢子、午日赶集,汉人居多。小场坝逢卯、酉日赶集,主要针对土著民族。兴义系军阀袁祖铭之父袁廷泰为缓和民族矛盾,在龙广镇中心修建“合兴场”,将两个场坝统一,赶集日不变,这便是直到今天,龙广镇还是三天一场的原因,频率远高于其他乡镇。民国十三年(1924年),袁廷泰号召安居龙广的五省乡人捐资,在“合兴场”修建占地约1200平方米的“五省宫”,也称“五省会馆”,一座二层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建筑。五省会馆作为客商生意、聚会场所,恢弘大气,兼龙广官方迎宾宴会用途。龙广小学完全建好之前,五省会馆也曾作为男生校舍使用。五省会馆现存牌匾两块,一块“敬恭桑梓”,出自《诗经·小雅》“维桑与梓,必恭敬之”,喻热爱故乡。落款:“五省同乡公建”。另一块“五星聚奎”,最早来源金、木、水、火、土五星同框的天文现象,此喻五省同乡。落款:“中华民国十三年仲夏月毂旦;前贵州省长袁祖铭志题。”其中,袁祖铭头衔落款文字部分模糊不能辨。“五省”具体为四川、贵州、湖北、陕西和甘肃,标志着袁祖铭人生的高光时刻。

五省会馆庭院

五省会馆“敬恭桑梓”牌匾
袁祖铭,号鼎卿,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生于龙广五台山。少时顽劣好斗,喜狩猎,父袁廷泰常施以棍棒。为让其收敛,安排与张氏完婚。婚后送府城安龙,师从道学大家熊兆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袁廷泰请托故友赵和春,带子袁祖铭赴贵阳考入陆军小学第二期。毕业后,袁祖铭与同窗晴隆人王慎一被保送武昌陆军第三中学。袁因近视未录取,王虽录取,但不能结伴同读,便一道返乡。时刘显世外甥王文华在兴义笔山书院创办体育学会,王就读贵阳优级师范时,因盘江八属同乡颇有交往,便邀请二人担任体育学会教习。兴义下五屯刘氏与安龙龙广袁氏在红白战争结有旧仇,刘显世恐养虎为患。王文华开导:“天下纷扰,正是崛起之时,想成大事,必网罗人才。袁是有用之人,现蛰伏乡里,郁不得志。今日以礼遇,他年若有造就,必感恩图报。”经王举荐,袁祖铭又助刘显世训练乡团。
辛亥年(1911年),袁祖铭以右队官之职,随刘显世入省夺权,此后职位一路升迁,但始终卑屈王文华之下。其深知欲飞黄腾达,必先征服黔军袍泽。故作战勇猛,友军受阻,也全力驰援。缴获弹械、物资更不独吞,以笼络人心。军中铸铜牌,题曰:“黔军历年阵亡病故诸将士之灵位”,警卫背负随行,每战之前,必焚香祭之。官兵感其义,乐效其命。袁祖铭素有问鼎之心,据其北伐时期的秘书长丁宜中回忆,一次丁、袁及参谋长朱崧谈到前途,袁不以为然:“难道你将来不能做国务院秘书长?”又望着朱崧道:“难道你将来不可以做参谋总长?”袁之野心,不言自明。
黔军护法之役,袁祖铭以第二纵队长之职,以少胜多,大破北洋军,攻占重庆。又挥师川西,击溃刘存厚,勇冠三军。民国七年(1918年),川滇黔靖国联军攻克成都,各方将领职务多是司令,最次也是师长,而袁祖铭仅以纵队长身份周旋。故黔军一团李毓华、三团谷正伦、五团张春浦等联名致电总司令王文华,电稿由袁的政治代表韦道人撰,云:“黔军声威,远在川滇军之上,皆赖袁祖铭作战之功。但其职仅团长,在川滇军诸位军长、司令面前,颇无面色,黔军将士皆不服,恳请升袁为副司令。”据参谋长刘莘园回忆,文末有“迫切陈辞,枕戈待命”之语。袁祖铭功高盖主,日渐骄横,令坐镇重庆的王文华心生不满,此番来电要挟,怒火中烧,但不便斥责,复电“此等共和文明之举动,实在难得”,表面嬉笑,实则不准。远在贵阳的督军刘显世另有想法。外甥王文华羽翼渐丰,难以驾驭,故采弟刘显治计,扶持袁,遏制王。复电云:“黔军如何编制,本帅自有权衡,尔等何故妄加干预。现将黔军编为两师,令委袁祖铭第二师师长,仍受总司令兼第一师师长王文华节制。”
据此,袁祖铭获任黔军第二师师长,在川黔军之半,均可自掌。王文华闻讯大怒,认为袁搞分家,便以整顿为名,调黔军各部于重庆召开军事会议。据刘莘园回忆,会上王文华大骂袁狼心狗肺,当场夺其兵权,调任黔军司令部总参议,让其师长之职徒负虚名。不仅如此,凡是“举袁”电中署名者,或轻或重受影响。为袁“喊屈”最甚的李毓华被调离,刘莘园与团副陈续飞降级。袁祖铭报请犒赏之官兵,也被疑为死党,排挤打压。黔军护法之役,袁祖铭居功至伟,反被惩罚削权,与会者皆忿忿。
民国九年(1920年)中旬,靖国联军已经为利益瓜分离乱不堪,在川黔军危如累卵,王文华无奈,再次启用袁祖铭。重掌军权后,袁祖铭会同倒熊(克武)联军复克成都。不料王文华故技重施,再调袁祖铭为黔军司令部总参议,削其兵权。为弱化袁影响力,王文华打乱建制,每团抽一营,将黔军扩编为(卢焘、谷正伦、胡瑛、张春浦、何应钦)五个混成旅,袁顿成光杆司令的师长。袁祖铭享“战将”美誉,王文华之成就威望,多其在川博命之功。两次兔死狗烹如埋雷,内讧已成定局。同年底贵阳爆发“民九事变”,王文华为首的新派“踏着旧派尸身上台”,贵州督军兼省长刘显世通电下野。为避外甥“以下犯上”嫌疑,王文华携参谋长朱绍良、军需官杜忱以治病为由,乘船赴上海。因提防袁祖铭,令其一同前往。

袁祖铭被刺子弹 北京档案馆藏
民国十年(1921年)初,袁祖铭摆脱监视,由沪抵京,与张彭年(贵州议会前议长,民八事变被王文华赶下台流亡京城)、刘显治(刘显世弟,贵州驻京代表)密谋反王,从新派倒向旧派,献媚归顺北洋总理靳云鹏,获资金、枪械支持。三月,袁祖铭派表弟何厚光赴上海,暗杀王文华于“一品香”旅馆。王文华死后,黔军群龙无首,袁祖铭得新派王天培、彭汉章等黔军铁杆支持,赴武昌成立“定黔军”,任总指挥。据张文武《北洋时期西南军阀袁祖铭北京遇刺案》记载,六月,从武昌返京的袁祖铭在下榻的王府井万陆宾馆被刺,子弹击穿右耳,险些毙命。在袁祖铭给北洋总理靳云鹏呈文中,直指买凶者为王文华兄王伯群、王文华秘书兼驻粤军事代表双清、兴义早期留学日本的郭润生等人,北京档案馆现存击伤袁祖铭的这颗子弹。

五省会馆袁祖铭题匾拓片 黔西南州博物馆藏
民国十一年(1922年)四月,袁祖铭率“定黔军”进贵阳,摄取军政大权。八月,北洋政府委任袁祖铭为贵州省长,定黔成功。袁祖铭上位,以家族世仇故,抛弃了“临时合作伙伴”兴义下五屯刘氏。民国十二年(1923年)四月,袁祖铭就任省长仅8个月,刘显世在滇军唐继尧支持下,将袁赶出贵阳,复任贵州省长。因此袁祖铭题写“五星聚奎”的落款自称“前贵州省长”。袁祖铭率万余黔军撤退入川后,得到直系军阀吴佩孚支持,统帅北洋系“川、黔、鄂、秦、陇”五省在川部队,时称“五省联军司令”。袁保持一贯骁勇善战作风,击败护国、护法时期的友军熊克武,实现吴佩孚主导的北洋系武力统一全川图谋。民国十三年(1924年)五月,袁祖铭坐镇重庆,被北洋政府委任为“川黔边防督办”,正好是牌匾落款时间:“中华民国十三年仲夏月毂旦”,迎来人生高光时刻。故推测无法辨识的部分文字,要么是“川黔边防督办”,要么是“五省联军司令”,后者可能性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