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文章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专访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创院院长海闻:提升民营企业的投资积极性,取决于法律保障和对未来发展信心

2025-04-03 15:52:00

每经记者:黄婉银 每经编辑:文多

近日,由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发起的北大深圳论坛2025在深圳五洲宾馆举行。本次论坛聚焦“凝聚改革共识 激发创新活力”,千余位与会嘉宾畅谈科技创新、解读国际形势、纵论改革发展。

“时隔近七年再次召开民营经济座谈会,彰显出国家对于民营经济的高度重视。”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创院院长海闻在论坛上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是总需求不足,主要表现在消费不足和民营企业投资不足。如何切实提高民营企业的投资积极性,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最终增加收入促进消费?这取决于对民营企业的法律权益保障、提升他们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具体来说,法律保障就是让大家放心发展,对未来的信心就是让大家觉得投资和发展在将来都能获得很好的回报。

“当然,这可能是一个逐渐发展和改变的过程,我相信通过政府在这些方面的持续努力,民营企业的信心会越来越强。”海闻表示。

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创院院长海闻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民营企业自己会寻找机会,政府要提供发展沃土

海闻长期关注民营经济发展,他认为,“深化改革 不断创新”不仅是四十多年来中国成功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未来突破困境、继续增长的基本动力。

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期间,海闻曾表示,民营企业的投资不是规划出来的,“杭州六小龙”的出现也不是政府事先规划出来的,民营企业自己会寻找机会。

针对“‘杭州六小龙’的诞生是因为地方政府起了作用”的观点,海闻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解释道,地方政府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当然重要,也是应该的,这是企业发展和创新的最基本条件。如果各个地方都这么做,相信就有更多民营企业能够找到机会。但“六小龙”的成功创新创业并不是政府规划出来的,也不是政府投资的。

他继续说道,政府确实也有很多规划和投资,但这些规划和投资不一定都能出成果,因为他们不像民营企业那样有动力和压力去创新。不过,政府创造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必要的,比如宽松的政策有利于民营企业引入人才和资金,又比如通过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帮助民营企业创新创业。

“民营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不是政府规划,而是企业家和科创家在市场上寻找机会——寻找创新创业的机会。政府则需要提供宽松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很好地成长起来。”海闻形容,这如同种子和土壤的关系,如果土壤不好,种子就没法很好发育,但真正能够发育成材的,靠的是种子自身好。

海闻认为,民营企业并没有花国家很多资源,只需要有一个比较良好宽松的环境,他们就能去发展,就能创造出很多新的科学技术成果。

相关数据也直观反映出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态势。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截至2025年1月底,我国民营企业数量为5670.7万户,是2012年民营企业数量的5.2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从2012年的2.8万家增长至42万多家,占比由62.4%扩大至92%以上。

不再拘泥于别人的态度,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大国自信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中国通过持续扩大制度性开放举措,正构建起双向赋能的良性循环结构:对内激活市场要素新活力,对外释放合作共赢强信号。

海闻认为,在对外开放上,中国还有很多空间。客观上来看,逆全球化的趋势已经开始出现,当下的情况已经跟我们20多年前进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时不一样了。“我们现在的开放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国际市场,也不仅仅是为了发展本国经济。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们需要引领社会、引领世界,也需要更加开放。”

去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发布《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全面取消了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其中提出要稳步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具体方向包括: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聚焦居民消费升级需求,推动医疗健康、文化娱乐等优质生活性服务进口;推动将露营、民宿、物业服务、“互联网+医疗”等服务消费条目纳入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

海闻认为,中国现在做的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工作——坚持全球化和多元化。对内来说,就是坚持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坚定不移地改革和创新。他分析说,拉动内需要靠提高居民收入,而提高收入要有充分就业,就业不光要靠国内的企业,也需要更多的外商投资——尤其在服务业方面。我们目前在服务业方面的开放措施比以前更多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加速发展的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在服务业中寻找新的工作。

此外,海闻还表示,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也是改善国际关系和保障世界和平的重要措施。“现在我们不再拘泥于别人的态度,是把对外开放当作自己的事。以入境免签为例,不追求别人是否对等免签,我们可以单方面进行免签。主动地进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大国逐渐自信的一种表现。”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