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间的阳光穿透薄雾,为苍松掩映的百宜红军烈士陵园镀上一层淡金。高耸的纪念碑上,“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巍然矗立,似利剑破空,将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呼吸交织于山岚之间。

近日,乌当区人武部组织全体官兵前往百宜红军烈士陵园为红军烈士祭扫。纪念碑前,乌当区人武部二十余道身影笔直如松,四名礼兵踏着精准的正步将花篮抬至碑前,白菊与苍松编织的素洁在晨风中轻颤。缎带上“革命先烈永垂不朽”的字迹被缓缓抚平。山风掠过军帽,与缎带红缨交缠的刹那,是两代军人的无声对话。三分钟默哀里,松针坠露的细响、作训服布料的摩擦、竭力压制的呼吸,在肃穆中织成一张浸透追思的网。
步入百宜红军烈士陵园陈列馆内,图片上“红军绝不杀敌方投诚官兵”的标语令脚步凝滞。90年前在红军经过乌当时,尽管时间紧迫,他们仍坚持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和红军宗旨,讲解革命道理,号召各族青年参加红军,踊跃抗日、推翻国民党的统治。他们每到一处,就发文告,写标语。到处可见“红军是工农自己的队伍!”“打倒土豪分田地!”等标语,而“红军绝不杀敌方投诚官兵”这个标语也是在这里诞生的。如今,这块标语被送至贵州省博物馆进行保护修复,并成为贵州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同样是在90年前,红军成功完成了佯攻贵阳、威逼昆明的任务后,开始撤离百宜镇。在撤离过程中,6名红军战士不幸牺牲。当地农民冒着生命危险,悄悄掩埋了这些无名烈士的遗体。他们含着眼泪扯下带着露水的青草,把牺牲的红军战士遗体擦干净,然后背到山凹后僻静处掩埋。为了纪念这些无名烈士,1973年3月,中共百宜公社委员会将当年分别埋葬在各地的红军烈士遗骨迁葬于百宜街后山的石关井。2007年,乌当区在百宜镇基昌坝修建了红军烈士陵园,并将这些烈士的遗骨迁葬于此。如今,这座陵园每年吸引着无数市民游客前来瞻仰和缅怀。
乌当的军民鱼水情不仅体现在90年前,如今有一位穿着“永不褪色的军装”的古稀守陵人刘开发也时刻惦记着这些红军烈士。刘开发是百宜镇人,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百宜13年后的1948年4月他才出生,但红军经过百宜并在百宜打阻击战的故事他耳熟能详,因为他从小就听父辈和堂哥讲,又在相关的文史资料上了解,这对他的成长影响很大,也是他长大后到部队当兵的主要原因。参过军、教过书的他从校长的岗位退休后,每日清扫陵园,晨昏不辍地守护着曾经守护家乡的英灵。他说:“守护好他们,是我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刘开发这一守就守了17年。早些年,烈士陵园还没有专业的团队管理,全靠老兵和他的妻子罗洪兰一起将打扫陵园的卫生、整理花园、陵园维护、治安等工作都管起来。整理杂草和修剪树木,一次需要一个多月才能干完,一年到头他几乎每天、每周、每月都忙不完。斗转星移,四季轮回,刘开发不分春夏秋冬地干。17年来他不厌其烦地工作着,人们随时进到陵园看到的都是干干净净的环境,陵园里有哪里损坏了,他都会主动去修补。
如今,老人已近80岁。他说,他怀着感恩的心情为烈士们守陵,在烈士陵园工作是他很高兴、很自豪的事,毫无怨言、无怨无悔。虽然老了但是会在陵园里干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的那天,一直会陪伴着红军烈士。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中迪
编辑 罗昌
二审 李中迪
三审 胡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