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文章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委员笔记 | 传统文化何以“潮”?

2025-04-06 11:37:00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我注意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的表述,这引发了我的思考。又注意到,在《关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任务”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写在“推动文化文艺繁荣发展”的最前面。作为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这无疑令人感到振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数字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相结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为中国乃至世界创造“新型文化业态”,将进一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也将为中国现代文明建设创造新的奇迹。

取材于民间文学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在今年春节期间轰动影坛,创票房纪录,具有启示性意义,它的显著特点是用新的数字技术、新时尚观念创造了电影技术和艺术的新境界,受到国际国内广泛关注。再联系到近期以来热播的传统文化和非遗节目,以及融合地方民俗文化和美食节目等的盛行,成为2024年末到2025年初的突出文化景观。这是传统文化的盛典,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新成果共同创造的,值得深入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是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土壤和基石。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和原文化部、国家民委前些年完成了《中国民族民间十部文艺集成志书》,2017年开始,党中央部署了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我们承担了其中十五个重大项目之一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出版任务和《中国民间工艺集成》省卷本的编纂工作。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完成了1~3期数据采集,收录有简繁体印刷本、影印本、手抄本等资料近2万册、300多万页,数字化总量达16亿多字。数据库应用平台已完成域名注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等基础建设,为学术研究与公众共享奠定技术基础和法律保障;还启动了580多卷的编辑工作,已经正式出版了90卷(每卷100万字)、另有51卷在出版社等待付印,以后每年将印制出版100卷左右。民间文学走出田野并非止步于书斋,并非单单成为图书馆摆设;它的前途是登上融媒体平台以形象、音响和各类转化形式向社会广泛传播,更是成为中国数字新技术平台的主题内容,既要与现代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营造的声光色电融合、被打造得精美绝伦,又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丽转身,成为当代日常生活的时尚产品,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中华现代文明新成就。这一“打造”和“转身”活化了非遗,时尚化了民间文化。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海报。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启示我们,传统民间文化只有与新时代接轨、融入时代新发展、关注时代前沿趋势,才会获得新生命,才有新光景。民间文化和非遗是这样,整个文学艺术乃至文化领域的创造,也都是这样。因此,可以说,民间文艺、非遗乃至整个文学艺术和文化,要投身时代,与新技术、新趋势相融合,当然不能“奋不顾身”,还要坚持自身个性,保证自己在这一融合中能够存活。那么,哪些因素是自我?哪些是自己的个性?保留些什么因素方可与社会与新技术相得益彰?这里面学问很深。著名艺术家潘鲁生先生画了很多采用民间元素的美术作品,不仅有用大漆画、鲁班线、民间剪纸构图,还有各种民间工艺材料的转化使用,很有思想冲击力。他画门神既威严又很亲人,他画陶瓷很时尚。韩美林先生创作老虎狮子这类传统艺术题材中的猛兽,也优雅喜庆可爱得很。哪吒是中国民间太子神,有佛教、印度和波斯元素,他神通广大、法力无边,降魔伏怪、以善化人,卓卓无依、不受尘埃,艺术家如何取舍?民间传统文化的内容要纳入新时代,就必须破解转化的规律。

所以我提出了一个建议,要研究“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一方面是要研究它的学术成就,这毋庸置疑,“大系”本身拥有这个实力和基础;另一方面更要研究它的活化转化问题,探索路径、规律、方法,为多种传播新平台和文艺创作不仅提供内容,还提供思想。我感觉,只有这样才会使传统文化实现当代转化发展,才能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创造和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作者:邱运华

文字编辑:郭海瑾

新媒体编辑:石伟强

审核:李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