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之际,华表奖首次走出北京,相约青岛。4月27日,“共筑电影梦,激扬时代情——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活动”将在青岛市举行,对优秀电影创作进行总结与嘉奖。
4月27日,数百位电影界代表将齐聚青岛共襄盛举。
颁奖典礼将于当晚黄金时段在CCTV-6电影频道、CCTV-4中文国际频道首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及电影频道新媒体矩阵同步网络直播。作为系列活动,电影频道还将于4月26日至28日推出“直击华表奖”全媒体直播,并举办《爱看电影嘉年华》、华表奖沙龙等配套活动,全方位呈现这场电影盛会。
作为国家电影局主办并组织评选的国家级奖项,今年首次走出北京的华表奖,为何将举办地选在了青岛?
百年电影基因
梳理青岛电影发展历史可以看到,“百年电影基因”是青岛获得电影界关注的重要原因。
早在19世纪末,青岛就有了电影摄制活动。1907年,湖北路水兵俱乐部成为我国最早商业放映电影的场所,随后“明星电影院”“福禄寿电影院”等相继涌现,青岛由此成为中国电影萌芽的重要城市。

水兵俱乐部旧址
上世纪三十年代《劫后桃花》等影片在青岛取景,奠定了青岛“天然摄影棚”的美誉。新中国成立后,《海魂》 等优秀影片在栈桥、崂山等地拍摄,将自然景观与时代风貌融为一体。改革开放后,青岛电影类型百花齐放,黑色喜剧《埋伏》、爱情片《恋之风景》、工业传记电影《首席执行官》、公益电影《海洋天堂》等佳作频出。
青岛不仅是电影取景地,更是电影人的摇篮。
洪深、胡蝶等早期影人在此创作,唐国强、倪萍等从青岛走向全国,黄渤、黄晓明、夏雨等影星接续闪耀,青岛演员以多元角色架起生活与艺术的桥梁。
近10年来,青岛实现了从取景地到产业高地的跃迁——
2017年,青岛获评“世界电影之都”;
2018年,东方影都建成40个国际影棚,《流浪地球》系列、《封神》三部曲、《独行月球》等大片在此诞生;

青岛影博会、青岛电影学院、青岛电影博物馆构建起“教育—生产—文化”全产业链,让电影基因融入城市血脉。
从默片时代到数字光影,青岛以山海为幕、以人文为底,见证了中国电影从追赶到引领的百年征程,也为电影工业化树立了范式。此次华表奖颁奖礼落地青岛,标志着岛城电影生态再次迎来升级契机。
工业化力量
“工业化力量”是青岛在电影界的显著标签。
在第18届华表奖颁奖礼上,《流浪地球》成为最大赢家之一,荣获了优秀故事片、优秀导演、优秀编剧三项大奖;紧接着第19届华表奖上,《刺杀小说家》荣获优秀故事片、优秀电影摄影两项大奖。
在中国电影工业化大背景下,华表奖以专项技术奖项树立工业标杆,对国产科幻电影、国产奇幻电影给予高度认可。历数近年来的“电影代表作”“青岛出品”往往意味着虚拟拍摄技术应用、动作捕捉系统应用、特效镜头占比等指标占优势的电影,与华表奖的鼓励方向有着高度重合。

东方影都动作捕捉影棚
随着《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突破150亿,电影作品面临更高的制作水准参照和审美门槛。尤其随着流媒体平台的分流,头部电影提质、工业化升级已经成为国产电影的重要命题。
回顾东方影都近年来重点作品,以撤侨为主题的《万里归途》体现新主流电影对个体命运与家国情怀的融合,《封神》系列实现中国神话史诗的实体化制作,将东方美学与工匠精神阐发至新的高度,《蛟龙行动》勇于探索高难度电影题材,堪称工业化协作范例。“青岛出品”与电影工业化大方向高度契合,在实现技术突破的同时实现了对主流叙事的持续扩容。

《封神》诸多外景拍摄于藏马山影视基地
观众对第20届华表奖颁奖礼的期待,同时也是对青岛电影产业的期待。
青岛近年来出台了《关于推动影视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青岛西海岸新区促进影视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等文件,持续扶持影视企业和剧组项目。
青岛电影学院的学术支持为AI时代影像制作打好了基础。东方影都聚集了世界级影棚集群,搭建了电影产业协作枢纽——这里不仅是青岛的产业地标,更是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抓手”,大批导演在这里探索中国叙事的新范式。
“东方影都不是青岛的东方影都,而是中国的东方影都”——随着华表奖颁奖礼的落地,对于东方影都的论述将赢得更广泛的共识。
“华表”契机,提升影响力
电影奖对城市电影产业各个环节有哪些提升?金鸡奖与厦门之间的案例堪称典范。
2023年金鸡百花电影节期间,厦门共达成126个文化影视产业项目落地,签约总金额达280.5亿元,其中有10个十亿级重大项目、76个亿级项目。项目涉及实体影视、文旅融合、AI应用、影视科技教育、元宇宙等多元业态。
金鸡百花电影节的举办不仅促成项目落地,更是有力推动了厦门文化影视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包括影棚建设、产业链整合、政策扶持、文旅融合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成效,还引入了电影学院和电影资料馆分馆。
对于青岛而言,华表奖颁奖礼的落地也带来了电影界持续的关注:在国际水准的硬件建设之外,青岛还需要如何与产业格局匹配?
综合看来,青岛需借鉴城市案例,打造“电影青漂”聚集地。一方面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税收优惠及长期扶持计划,吸引知名导演与创作人才扎根,同时针对剧组人员提供服务,将青岛打造成“剧组友好型”基地,形成从顶尖创作者到基层工作者的完整人才梯队。
另一方面,青岛可以加大与头部电影公司的合作,吸引重量级项目、顶级特效团队落地,打造电影制作中心的地位,实现从“影视基地”到“全产业链服务”的跨越。

每个奖项,指向的是当代最优秀的影人群体。依托郭帆、韩延等山东籍导演及黄渤、黄晓明等演员资源,青岛有充足的资源构建电影人集群生态,通过“大师工作室”“影像计划”等鼓励挖掘海洋文化、工业遗产等本土题材,将“青岛出品”推向国际,形成“人才、电影、产业”的正向循环,让华表奖照亮电影人的探索之路。
记者|米荆玉 摄影|王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