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报道,4月1日晚间,针对“3.29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事件,小米科技CEO雷军在微博首度发声,对事故中逝去的三位年轻女孩表示哀悼,对其家属表示慰问,并透露由于事故还在调查。4月1日下午,小米汽车首次进行公开回应,并公开了车辆行驶时的相关数据和状态。4月1日晚间,小米汽车以《关于大家关心问题的回答》再度进行回应。

除了“机器发出警告,人手一秒钟接管的时候,智驾为什么要退出”这个重要的拷问,还有三大疑点。
——“我们仅能确定,事故车起火并非部分网传的‘自燃’,推测系猛烈撞击隔离带水泥桩后,整车系统严重受损导致。”
这个回应,就是根据后台记录,判断了是先撞再起火,而不是先起火再撞车。 如此,小米就首先就排除了电的问题,不把它定义“自燃”。进一步,就可以让大家联想,撞车起火,不是电车的专属,汽油车柴油车都可能如此。然而,电池不主动燃烧,不等于电子电气架构、电机、电控没问题,电池保护没问题。这次是车头碰撞,而不是车身横向被切割,电池可能存在缓冲区,那是立刻起火还是之后起火?今后有没有可能通过提升设计,让电池的防撞性更高,安全性更高,对成员舱的波及更少,这些难道不是值得小米反思改进吗?小米还是欠缺谨慎。

——“我们尚未接触事故车辆,无法分析事故时车门是否可以打开。”
这个回应,也是针对之前网友或家属的初步猜测的。那究竟是车内人员碰撞后没有意识开车门;还是说,有意识但门锁住开不了,或者卡住了开不了;还是说,救援的时候发现在外边开不了。这都是非常重要的关键点,关乎责任划分。此前,包括懂车在内的许多平台,都进行过测试,考察车辆碰撞之后的门把手能不能在外边正常打开。然而,车门是不是能在里面人手打开,似乎还是个空白。目前网友顺便又抨击起隐藏式门把手,其实无论是不是隐藏式的,都属于是否顺手的问题。撞车立刻断电但能正常解锁,外边能开都是应该的。 对此,小米是应该有更多的细节公布。

——“小米SU7 标准版有前向防碰撞辅助功能包括碰撞预警 (FCW) 和紧急制动 (AEB) 两个子功能,作用对象是车辆、行人、二轮车三类目标……目前不响应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
这个解释,究竟是不是在汽车使用手册有描述,在广告或者发布会中有明确强调。如果没有的话,对用户来说,的确是个大坑。试想,如果把这个事实在销售中对消费者宣布,无论是小米还是其他品牌,其智驾形象将会大打折扣。所以,企业会倾向于不说,除非要免责的紧要关头。

其实本次小米车祸曝光出来的问题,几乎就是这个行业目前的能力边界问题。电池真的不怕撞吗?宣传都是带有隐含前提的,那就是时速。事故车门真的可以打开吗?企业可能会把车门变形作为门不能开的理由。紧急制动真的有效吗?太多的刹停都有前提。这也让后续的车企继续前仆后继的努力,而不是继续修改前提和语境,让消费者沉迷在智能驾驶绝对能刹和绝对安全的幻觉中。
文|记者 戚耀琪
图|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