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
本报讯(见习记者江庆龄)近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虞先濬团队与合作者,绘制出全球首张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多组学全景图谱,并提出了“沉默肿瘤”的分子分型框架、预后模型和靶向-免疫治疗新策略,为临床精准诊疗提供了重要依据。相关研究发表于《癌细胞》。
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早期没有症状,因而被称作“沉默肿瘤”,其中约半数患者确诊时已发生转移,即使接受根治手术也容易复发。
研究团队对108例中国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患者开展了多维度整合分析,绘制出全景分子图谱,揭示了MEN1、ATRX、DAXX基因突变通过干扰染色质结构稳定性和激活mTOR通路,驱动肿瘤恶性演进的机制。
研究团队进一步利用前期研发的ReProMSig平台,筛选出GNAO1、INA、VCAN这3个蛋白质,构建了预后标志物特征谱和预后模型。该模型在包含345例患者的4组独立队列中均展现出优良的预测效能和区分效果,高危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51.4%,低危组则高达97.8%。值得一提的是,VCAN在患者血浆中的浓度与肿瘤进展显著相关,有望推动诊疗模式从“有创组织活检”向“无创血液检测”跨越。
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将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患者划分为4种分子亚型,并通过药物研究证实了“四分型”的准确性。基于“四分型”的“分型而治”策略,为个体化精准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该研究是国际上首次对胰腺神经内分泌瘤临床队列开展的大规模多组学综合分析,为无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的发病机制解析、预后预测、分子分型及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有望推动该研究领域快速发展。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ccell.2025.03.016